教育实际上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门社会概率学科。作为现代家庭的父母,他们应该学会从数据中找出一般规律,找出实现的最大可能性,从而为孩子产生最好的结果。
今天,让我们通过大数据来研究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越来越好的孩子,通过这些共同点来改进我们目前的教育方法,看看那些优秀的家庭做了什么。
中国教育学会曾在北京、黑龙江、江西、山东和四川五省市对2万名家长及其子女进行了家庭教育调查。
调查结果表明,家庭教育中的无形因素,如亲子关系、家庭氛围、家庭文化和娱乐行为,都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。
自主管理能力强、自主能力强的孩子在学习能力方面更优秀,这次调查有以下有趣的发现。
1 .家庭气氛浓厚的家庭孩子更优秀
成绩优秀的孩子家庭,通常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很大的隔阂,父母的很多意见都是遵从孩子的意愿的,作为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学习。
自我交流模式一直采用协商的态度,数据显示,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.11%,而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.9%。
在友好协商的家庭氛围下,孩子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,进而使他们内化于学习潜力和动力之中,在学习自主管理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。
2 .父母的心情越积极,与孩子的沟通就越顺畅,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越优秀
这与家庭之间的感情表达和反馈有关,调查显示,家庭之间的感情理解越强,孩子的成绩也越好,这意味着即使在父母感情不好的时候,也会感到其他家庭的支持和关心。
孩子受挫的时候,父母用合适的语言和行为说:“这次虽然不够好,但是通过努力,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,我们对你的关心和爱也不少。”
这种家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持续信任和支持。在这种家庭氛围中,儿童取得突出成绩的比例最高,数据达到74.12%。然而,在沟通不畅、冷漠疏远的家庭中,父母选择“不说”、“说更令人不安”、“说了孩子也听不懂” 这类孩子只有42.48%和5.41%是优秀的。
父母的消极情绪传染给孩子,特别是对教育敏感的孩子,如果父母的情绪不一致,孩子的心理适应也很困难,长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,影响学业成绩。
3.父母经常读书看报,他们的孩子成绩更好。
数据的现实情况是,读书型家庭的孩子成绩优异的比例也高,闲暇的父母经常读书读报纸的家庭中,孩子的优异比例为31.31%,明显高于看电视、玩电脑、玩手机、娱乐的家庭。
后面几种家庭孩子优秀的比例为27.43%和24.9%,调查还发现,越是成绩优秀的小学生,课外阅读的时间也就更多,由此看来为孩子营造一个阅读型家庭氛围,对于学生来说学业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。
当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,家长可以不用盯着孩子写,而是在一旁拿一本书来阅读,让孩子既不会感到来自父母的压力,还能够耳濡目染的接受阅读的教育。
从长远来看,孩子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,父母也可以从阅读中获得更多升华,一举两得。
4 .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家庭组织的娱乐活动密切相关
和通常的认知相反,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越高,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比例反而也越高,数据显示,选择从不,偶尔和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,成绩优秀的比例为:17.14%,27.35%,39.19%。其中,父亲经常陪伴孩子做事对孩子学业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。
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,爸爸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,比如下棋,迷宫,魔方,猜谜等比率很高58.23%,其他选项以此为打闹玩耍56.54%,一起运动48.42%,一起聊天41.14%,一起尝试新事物40.83%,一起修理东西,22.65%,讨论军事,历史,文化,科技话题18.86%,共同保守一个秘密13.9%。
2008年由中国、美国、日本和韩国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,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逐渐远离他们的孩子,中国高中生选择他们的父亲作为第6顺位倾诉对象。他们排在同性朋友,母亲,异性朋友,兄弟姐妹,网友之后。
在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,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时,往往还会有一个焦虑的妈妈,这对父母们是一个重大启示。
5. 家人共进晚餐
此外,根据与家人共进晚餐的调查,成绩好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或者大部分时间与家人共进晚餐,比成绩差的家庭的比例要高。
这可能是因为,家庭成员之间亲密无间,沟通顺畅的家庭往往都会利用这样一个固定的特殊场合,来进行仪式化的情感交流。
和家人共进晚餐,在家庭和睦,家风良好的家庭中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之下和父母一起吃饭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,它与金钱和社会地位无关,和家风和家庭文化的传承有关。各位家长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每周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间有几次。
6. 面对分歧,父母选择私下协商
父母私下协商问题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比例占到了76.1%,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家长私下协商的比例为18.98%,很多时候父母一方想要正儿八经的教育犯错的孩子,而另一方就在一旁和稀泥,试图帮助孩子轻松过关,你说做,他偏说右,孩子面前总是有一方是恶人,另一方是好人。
当两位家长的口径不一致,并且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时候,这是一种非常糟糕且拙劣的教育,问题其实不在于父母对教育孩子有不同的意见,而在于父母如何在父母面前表达这种不一致。
分歧就意味着和父母更加深层次的交流问题,比如敌意,猜忌,误解等。这种分歧会演变成为争执或者是家庭暴力。
而在优质的家庭教育中,父母总是提前讨论重要的问题,并形成一致意见,他们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好红脸和白脸的角色,懂得在一方管教孩子的时候,不轻易插手,即使在意见向左的时候,也能对另一方保持尊重。
7. 会管理零花钱的孩子学生学业水平会更高
数据显示,当被问及兴趣班是怎么选的这个问题的时候,选择能表达自己意见,独立做出选择的学生,和能与父母商讨听取父母意见的学生,成绩优秀的比例比“同学上我也上,父母做决定”的比例要高上两倍。
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中,随着自主管理零花钱能力的提高,其学业优秀的比例也会上升,有53.3%的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,会将零花钱攒起来有计划的花,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高7.97%,相反,随心所欲,给多少花多少的学生中,成绩较差的13.91%,学业水平较优秀的3.12%,会自主管理零花钱的孩子,会更有主见,另外,自主管理的能力也会更高。
8. 孩子爱做家务
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学习能力也会更强,当问及家长孩子分内的事情总让您帮忙您会怎么办的时候,成绩优秀的学生家长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比例最高为43.11%,有求必应的比例最低为2.12%,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工作的家庭中,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比例相对较高,这样看来,并非把所有的时间都留个孩子学习和休息才是明智的选择。
那些认为“只要学习好,做不做家务都无所谓的家庭”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.17%,而持有“孩子应该做一些家务劳动”的家庭中,比例为86.92%,两者相差悬殊。
最后还有一个发现,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水平也有一些影响。离异和再婚家庭中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比例大大降低,而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中,单亲和再婚家庭有相对较高的比例。
很多家长以为学校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最为关键的因素,所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想让孩子进名校,不过通过大数据研究,结果也令很多家长没有想到,最好的学校是自己的家庭。与其大费周折的让孩子择名校,不如从自己做起,从家庭做起,给孩子打好一个基础,在家里就办个好学校。
Copyright © 2004-2024 Ynicp.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:建纬(昆明)律师事务所 昆明市网翼通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08002592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