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三七产区变迁 红河曲靖成主产地,文山成育苗和集散地
1. 产区变迁:文山形成集散中心,但主产地迁移到红河州及周边地区
2015年三七产区总产量示意图
2000年后,伴随需求的上升,受制于三七本身不能连作的特性,传统种植区文山州宜种土地枯竭。因此,部分七农开始走出文山,前往红河等周边地区寻找可用土地。如今,三七种植业已经在云南遍地开花,产区和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目前红河州已经取代了文山州地位,其下辖的建水、蒙自、泸西、弥勒、屏边等县市每年产出的三七总量,已经达到全国三七总产量的49%左右,几乎占据三七产能的半壁江山。但目前,这些产区也开始出现无地可种现状,生产面临萎缩。
云南澜沧县发展的林下无公害三七基地。
在三七主产地逐渐从文山向红河迁移的过程中,一批次产区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。红河的石屏、个旧、开远、金平、绿春和元阳县;以及曲靖中南部各县;版纳州的澜沧县等地三七种植业也逐渐发展起来,在2015年三七产能最高峰时可达到全国总产量的42%以上。2017年,曲靖产区出现严重涝灾和病虫害,亩产普遍下降50%左右。
分散产区以玉溪市为代表,这部分地区或是适宜三七种植的土地资源不足,或是发展较晚,目前的三七种植规模较小,总产量仅占全国的8%。至于其他如广西、四川大英县以及越南等地,其总产量就更少了,总量也就是三七总量的2%左右,但预计外省产区产能会逐步扩大。
需注意的是,澜沧等地发展的无公害林下仿野生三七种植已经成功,可能会成为三七生产的新模式。
2.文山产能不足,是全国三七集散中心
文山老产区已失去生产功能,原有地块主要开展育苗。由于历史因素、产业链完善和品牌影响,文山形成了云南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三七交易集散中心,其交易量已占到全国三七一手交易量的80%以上,初步成为全国名符其实的三七集散中心、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。
结论:伴随三七需求快速增长,从2010年开始,云南三七开始出现用地荒,主产地先后从文山向红河、曲靖,再向周边地区外延。从目前情况看,到2020年前后,云南三七将出现无地可种局面。国内的广西、四川等地,已开始试种三七,受制于海拔和气候,能否成功或保质保量存疑。
Copyright © 2004-2024 Ynicp.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:建纬(昆明)律师事务所 昆明市网翼通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08002592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