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企业建设APP已经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,在APP建设的过程中,企业都是按照企业本身的想法来建设APP,从而导致APP的上线后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想象,下面我为大家讲解一下6大APP设计的陷阱:
1.应用设计和响应式网页设计是一回事
虽然响应式设计近似于移动应用设计,但为任何设备设计,与为独立应用设计,有天壤之别。用户在移动应用中期望特定的交互模式和界面元素。例如,在iOS应用左上角通常有个“返回”按钮,用来返回前一个界面。在网页浏览器中,网站本身就不需要返回按钮了;它通常都被省略掉,因为那和浏览器本身太像了。虽然这是很基本且显而易见的例子,从菜单和表单,到“弹窗”和字体大小,一切都有细微差别。我们在网页中的设计,在移动应用中往往显得有点尴尬或粗糙——并非必定是哪里错了,而是它本就不同。比较一下TD Bank iOS版和LinkedIn iOS版的登录界面。在TD Bank iOS应用中,你会发现他们主要的UI元素做成了应用的样子,左上角有返回按钮,底部还能看到一栏菜单(与iOS的模式一致)。却没有像应用那样,为登录框本身(和其他页面内容)设计样式。输入框上有默认的iOS圆角和阴影,勾选框非常小,链接带有下划线,UI中甚至还带有版权公告。缺乏应用独有的感觉。
相反,LinkedIn iOS应用的确感觉像是个应用,尽管不是因为哪个特定的设计或界面元素。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网页打包成应用。他们为应用而设计,而非移动端网页——我们能看出区别。
2.“加载小转盘”是表达加载中和思考中的正确方式
默认的加载图标(例如iOS的小转盘,从中心点发散出的灰色线条)似乎有负面的暗示。
它们不仅出现的不是时候,也作为移动操作系统的一种功能,指示一切事物的状态。从设备开机,到连接wifi出现问题,或是应用加载缓慢。正因如此,人们讨厌看到孤零零的一个转盘,没有任何指示信息或时间进度。相反,应该尝试让加载感觉更自然——甚至将它隐藏。一种方式是通过占位元素来暗示内容,Facebook就这样呈现时间轴的加载状态。你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,在加载指示器和信息上发挥创意,例如在界面上加入一些奇思妙想,或者强调品牌。
3. 用户总是需要创建账号
他们不需要,许多时候他们不想、也没有必要。作为开发者,除非将用户固化到数据库中,否则很容易把他们拒之门外。但从用户的角度看,这不是光彩之举。凭什么要先注册,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?这个过程劳神费力,必须得物有所值。相反,用户数据可以离线储存,当用户最终决定创建账号时转移到账户中。或者,可以考虑使用“访客”或“试用”模式,开放核心功能,展现应用的功能,但是功能有限,或者带有水印。一旦证明了你的应用有价值,用户毫无疑问会决定注册。在那之前,就有点过分要求了。
4.用户需要一套教程,告诉他们你的应用有多棒
让用户使用,借此展现你的应用有多棒。解释它有多好是非常无力的。而且,用户通常都会跳过并忘记引导页。浏览了所有说明的用户,并不太理解整个引导页设计。
如果你一定需要用户使用全部注意力,一步一步浏览引导(有些应用确实如此),那就要尽可能短,并且凭借帮助菜单来呈现。这就有意义多了,即使在用户用了一段时间以后。
5. 不要假设某种方式能适应所有应用
即使是常见的交互模式,也应该根据你应用的特定环境来评估。有个常见的例子,地址输入框里的“省份”下拉选项。由于省份名可以写作几种不同形式,标准的预定义内容下拉菜单有它的合理意义。在这桌面端或许是可接受的(尽管这尚存争议),但对于移动端可用性而言,下拉菜单是最糟糕的选择。应用的交互也是强调品牌的绝好机会。如今的应用中,有些非常难忘的品牌“瞬间”,例如从启动图进入信息流时的Twitter小鸟,Snapchat的个人资料图片动画,还有Hopper的加载图片。关键是我们不该迷信久经考验的方法,那不是使我们应用出彩的唯一方式。Hopper应用的加载界面。
6. 用户首次使用时,会盲目地允许通知
绝不能依赖操作系统默认的“允许通知”对话框。这个无脑设计会绊倒无数移动端设计师。首先,它并没有说得足够清楚为什么应用需要获取权限,让它能随时随地侵犯用户隐私。
相反,应该在应用中设计一个自定义的“允许通知”界面。永远都要告诉用户你的通知有多么重要(尽可能给他们展示例子),并且向他们保证不会有不必要的垃圾信息轰炸。
一旦用户理解了应用通知的价值,谨慎提供原生的、基于系统的弹窗——他们会立刻看见,不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。
Copyright © 2004-2024 Ynicp.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:建纬(昆明)律师事务所 昆明市网翼通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08002592号-4